2013年10月13日 星期日

凌空


他在街裡步行,前面突然響起喧嘩聲音,他嘗試穿過人群,但街道太窄,他只隱約地見到一個屍體,人都向前湧,他往後走,到了近乎無人的地點,站在一旁,他閉眼,身體上升,慢飛至人群聚集的中心,原來是個衣衫不整女人。他返回原點下降,然後繞道回家。


「為什麼這樣遲?」媽媽問。「街上好像發生一些事,我要走河邊。」「算了,吃飯吧。」媽媽從廚房拿出香噴噴的飯菜,但他的胃口不好。隔鄰的李嬸突然走過來,跟媽媽耳語。「嚇死人!」他假作聽不到。


晚上,媽媽和他都睡了。他步出門外,讓門半掩,坐在地上,然後騰空,到旁晚的地點,什麼遺跡都沒有。他知道,她是高他兩年班的同學。


翌早,中學校長在集會訓話。悲劇、輯兇徒、小心,大概如是。

 ~~~

 
他沒法安心。過了幾晚又出門,同樣做法。他聽過兇手總會回現場作些什麼。但毫無發現。日間步過,「喂,小文,要不要個粉粿?」摸摸衣袋,「不要了,媽媽煮好晚飯。」

返頭再望,兩旁的住宅及小店已有煙火,味道很香呢。他覺得肚餓,直反家,媽媽正在廚房。「咦,咁早?」

~~~

他心心不忿。到學校的圖書館和涼茶舖,校內又嘗試跟高班同學交談,觀察他們的反應。老街上他又左右探視。有一晚,媽媽罵他:去了那裡?!
 
~~~

 
他已經放棄,但夢中突然驚醒。開門,圓圓的月亮。再試一次吧。凌空後他遠去然後著陸,慢慢行過老街。大家都睡了。「返家算吧。」突然,前面見到兩個人。「嚇,小文?」你

他繼續向前,半清不醒。撞到旁邊再爬起來。
 
又有一個人,在陰暗角落。他不想招呼,對方卻叫道:你為什麼到來?似乎是個高班同學。「噢,無特別 」他急步衝來。小文想凌空,但缺乏精力,被拉碰低後黑漆掩蓋。

 ~~~
 
某村圖書館有如下紀載:一個據說會短期飛行的十五歲兒童,幫助破了奇案,故事證據並不具體。

 

 

2013年10月6日 星期日

臉書近帖 - 2013年夏秋間
 

5/10/2013

終於在 Now「購」了英超直播,今晚主菜是曼聯作客對新特蘭。你知我期望什麼結果啦。Cable 冇左英超每月減幾十;Now 加英超(包西甲)則收百幾蚊。電子媒體通脹何其嚴重!如果我唔係有長期反M情意結,而佢地又搞成咁,我都費事理。情況不合孤意就轉台,慣例。
 
https://www.facebook.com/shuki.tsang/posts/574814005909398?notif_t=like

終局話語:昨晨下半場「情況不合孤意」,按返 Cable 看烹飪和旅遊,最後轉周公台,冇見到佢。
 
4/10/2013

我們為何如此不快樂?十三年前的文章。今天應怎樣修改我真不知道。
http://www.sktsang.com/ArchiveIII/Tsang050600.doc


4/10/2013

世界上每個國家最多人瀏覽的網站

http://www.akznews.com/post/news-749-%E4%B8%96%E7%95%8C%E4%B8%8A%E6%AF%8F%E5%80%8B%E5%9C%8B%E5%AE%B6%E6%9C%80%E5%A4%9A%E4%BA%BA%E7%80%8F%E8%A6%BD%E7%9A%84%E7%B6%B2%E7%AB%99

我頭三名都用。次序平均是FacebookGoogle Baidu



2/10/2013


香港人口結構的不確定性

按統計處的系統數字,2011年香港「當地人口」總數為707萬,包括常住人口(689.5萬)及非常住人口(21.2)。兩者加起來為710.7萬。超過了「當地人口」。

另方面,「永久居民」數字乃652萬;而單程(4.3)、優才及投資計劃人士(過萬)估計為等等。「永」低於「當」約7.8%。低過「常」5.4%

其中因素複雜。已移民外國但香港身份證有三粒星,可常住、不長住或因6000元順道回特區領取。

知道朋友或已悶死,我都頭暈。含義:香港人口移動量很大,誰是「本土居民」也不易弄清楚。

好,再下半杯,上述所引數字容或報導、理解錯誤。問題卻在於,香港屬非常開放的城市,連人口統計亦處於N難。表面年增長約1%,不同定義的居民量計算差別卻高幾倍。

缺乏真正想在港長住的數目,怎樣制定超越短期的社會(房屋、交通、教育、醫療、援助)等規劃呢?

更深層問題:何為「香港本土主義」?

https://www.facebook.com/shuki.tsang/posts/573602779363854?comment_id=5394818&offset=0&total_comments=17
 

1/10/2013

部份效果「求仁得仁」?對本土反「蝗蟲」派來說?





30/9/2013

真有興趣研究上海自由貿易區方面中央、部門及地區政策的朋友,以下是暫能搜集到的官方文件。金融(銀行、資本市場、保險) 看來屬關鍵環節之一。

國務院
http://www.gov.cn/zwgk/2013-09/27/content_2496147.htm
銀行
http://www.cbrc.gov.cn/chinese/home/docView/02EBD0886E554B99BD6CB3860DF2F91E.html
資本市場
http://www.csrc.gov.cn/pub/newsite/bgt/xwdd/201309/t20130929_235639.htm
保險
http://www.circ.gov.cn/web/site0/tab40/i258025.htm
上海市政府的記者會
http://news.163.com/13/0929/19/99VDQ4RV00014AEE.html



https://www.facebook.com/shuki.tsang/posts/572507036140095

 
30/9/2013
 
以入息而不計資產,單身退休人士如無「外快」,定義而言便在貧窮線之下?若是,未經政策介入的「相對貧窮不能消滅」屬統計常識。零如何可以升上中位的某個%呢?

但「相對貧窮」通過政府政策把轉移福利收入抬高過X%,仍可「消滅」。而「絕對貧窮」難度更低,

我對分配問題近年硏究很少。上述只就公佈、新聞及評論的反應。閱讀理解可能有錯;還請專家指正。


 

 

 

2013年10月4日 星期五


我們為何如此不快樂?十三年前的文章。今天應怎樣修改我真不知道。(http://www.sktsang.com/ArchiveIII/Tsang050600.doc)

 
我們為何如此不快樂?
----- 香港式不平衡發展
 曾澍基 
浸會大學經濟系教授

二○○○年六月五日  «明報» 論壇/思潮版

Ø  未能展眉
 
   政府最近公佈第一季度香港經濟上升百分之十四點三,但因此而展眉的市民相信只屬少數。就算復蘇不受美國的加息浪潮所沖散,經濟的長遠前景依然陰影重重。

       我們為何如此不快樂?要解答這個問題,必須弄清前因後果。

 Ø  驕傲與焦慮

      幾十年前的漁港,變成現今喧鬧繁榮的國際金融中心,全靠香港人的努力,實在值得我們自傲。在很多方面,如基礎設施、商業服務的硬件及軟件、以至造就超級富豪,香港皆屬世界前列。維多利亞海港兩岸的自然與人為景色,亦公認全球最美之一,大概僅次於里約熱內盧和悉尼。

      驕傲之餘,再回顧週遭,不少市民都有種焦慮感覺。環境日趨惡劣,教育問題叢生,人力素質下降,經濟前路茫茫,大企業濫用市場力量的指控增多,特區政府維持公平競爭的決心和應付危機的能力亦受到質疑。不幸地,這些印象感,對與否,好像正不斷加強。
 
   香港往何處去?


Ø  認清香港發展的隱藏成本 
   
    驕傲與焦慮並存,代表著一種心態亂序。它甚至可能形成惡性循環,令香港萬劫不復。

   要逃出如此困局,首先要認清問題的根源,保持認知與心理上的冷靜,然後逐步解決矛盾。
 
   筆者的意見很簡單:香港過往的高速發展,隱藏了大量成本----社會的和無數個人的成本。這些成本不少永遠無法賺回或續回,另些卻重新浮現,迫令我們面對。它們是「未完之稅」、拖欠的債務。對不起,今天是繳交償還的日子!
 
   環境的惡化乃最明顯的例子。香港的城市建設舉世觸目,媲美曼哈頓,因為我們以往對環保的要求很低。說得更準確一點,香港從未想過它會變成曼哈頓,故此發展商和建築商可以比較隨便。運輸交通方面,為了方便流量的上升,汽油及柴油的烏煙瘴氣也須容忍。斜坡問題、短樁現象,都屬缺乏長遠視野的後果。

 Ø  九七過渡的猶豫
 
    另一類的隱藏成本來自政治過渡所產生的不明朗。九七前穩定壓倒一切,大動作誰都不敢嘗試,儘管社會經濟的矛盾日趨強烈。最突出的是地產坐大;商界、政府以至一般投資者都倚靠樓價高企,雖然供樓者苦不堪言。這個「成功公式」嚴重地削弱了香港的競爭力,但九七當前,中、英、港的決策者採取因循態度。此外,為了過渡穩定,公務員隊伍成了「受保護動物」,大家都善心讚揚,多樣的陋習便不斷積累。
  
反而,九二年後的「中國因素」,令外資大規模地流入作為門檻的香港,推動了地產、股市和金融熱潮,甚至形成了泡沫。如此的反常現象,對過渡是種「沖喜」;大家都有點意外。一些人發出警告,但當政者未能鼓起勇氣來戳破泡沫。高層共識大概是:捱過九七再算。

 Ø  秋後算賬:如何面對?
 
    事後看來,九七前香港的增長模式,是難以持續的。各類成本無法永遠拖欠,裁決遲早拍門。另方面,外在世界迅速轉變,競爭對手不會因我們的猶豫而減慢步伐。過了九七,「秋後算賬」終於到臨。固然,很少人士預想到情況竟是那麼急風驟雨。
 
    如何面對?首先要解決還債問題。其實,金融危機己自動替香港償還了部份的「債務」:資產價格急降乃其中關鍵。不少論者鼓吹「挽救樓市」,對與否視乎什麼是「挽救」。香港再走地產熱潮的老路,只會帶來短暫的「沖喜」作用,跟著的征途將會更難。
 
    說到底,香港社會必須取得共識:我們於過去借用未來,現在是償還時候。換言之,以往的風光乃「異常現象」,不容向前投射。群體內每一成員把預期及要求降低,過些比較「簡樸清淡」的生活!負資產無法變為正資產,心死之後,可能會快樂一點。
 
Ø  昨天的「肥貓」和明天的「瘦貓」

     問題卻是,你清淡人家不清淡。「用者自付」從今開始;那麼先前不必付出或者低付成本因而發達的「肥貓」,現時的責任怎樣界定?他們應否作些超邊際、補償式的貢獻?不然的話,未有從昨天得益的,會否都變成明天的「瘦貓」?(筆者愛貓,這裏的比喻毫無貶意。)
 
    此乃政治經濟學的大難題:「追究」永不容易,特別是香港所需作出的那種規模。特區政府有必要挺身而出,贏取民心。關於政府內部的過往錯失,定須嚴懲,因為高層也有「還債」問題!假如從政與為官可以如此不須問責的話,政府的威信根本無從建立,遑論引導社會整體去償還償務。
 
    至於私營部門,問題更為複雜。大富豪應否對造就他們的社會回饋?未來會不會濫用市場力量?這只有他們自己才能夠回答。政府可做的,是訂定公平的遊戲規則,確保競爭,以及避免私相授受的情況。國際機構如世貿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等對香港的內部競爭問題已表示了關注。
 
    沒有清晰的遊戲規則,特區政府將難以誘導私營部門去面對過往和迎向將來。
 
Ø  還債之外
 
    香港經濟除了還債,更須重新定位,「再創業」。這方面的核心問題是:經濟往何處去?火車頭是那幾個?相關的難題是人力的素質會不會提升?以及勞動市場的供需能否平衡?
 
   九七之前,筆者不斷警告:香港走「曼哈頓化」的路途充滿風險矛盾,認為應在一國兩制之下維持特區經濟的「相對完整性」,以保障增長、就業和均富。事後來看,這種理想不過是種理想。
 
   經過十多年的浪費時機和錯走方面,香港的製造業已難以翻身,何況深圳及珠三角其他地區絕不會相讓。香港似乎只有一條生路:服務經濟----「曼哈頓化」。對筆者而言:這算是個歷史諷刺!
 
    無論如何,香港怎樣維繫人力供應與人力需求的平衡?紓緩結構性失業和其可能引發的社會錯序和危機?搞有效率的「二元經濟」?甚或在經濟意義上的「一國兩制」另謀出路?都屬未來的主要課題。
  
Ø  藍天的火鳳凰?
 
    不過,償還舊債務之前,我們實難拋掉既往包袱,從而年平復心情,輕身上路,專注創造新的將來。當然,灰燼之外,火鳳凰也未必會飛舞藍天;但至少我們可以告慰:自己曾經嘗試。這或許令我們活得快一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