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7日 星期六

金融支配與香港的文化身份

就香港馬克思節的講稿(7/7/2013) 修訂

香港的發展真屬歷史吊詭,工廠變金融大樓,藍領轉白領,身份認同左搖右擺,至今仍未脫離。馬克思主義對這種情況可簡接解碼?不如看托洛斯基和其後的長波分析。

市場支配力/權勢的濫用 versus 金融霸權
 
1.      中國身份

1949年之前,香港有不少銀行和銀鋪,主要融資中港轉口貿易,作為動盪大陸的避難財富中心,黃金外匯交易盛行。但也曾因大衰退於1935年發生過擠提 (包括嘉華銀行廣東信託銀行國民商業儲蓄銀行東亞銀行殖民地政府到1948年才設立銀行業條例

2.      本土身份

其後中共執政,韓戰引致歐美圍堵中國,中港幾近割斷,大量人口湧入,由50多萬增至60年代初的約300萬。香港利用大陸的南移資金人材,但要養起急升的居民,單靠輕工業化(出口至歐美中低檔市場) 明顯不足。

故此,本地銀行和銀號轉向地產股市,殖民地政府被迫加強監管,卻頻頻出現漏洞,進不上發展形勢。金融、地產、股市形成危險的三角。起落 boom and bust 關係密切。

1960上半葉年代是第一次嚴峻考驗。1961年廖創興銀行出現擠提後平息。 1964年因各金融機構競爭存款業務,殖民地政府引入利率協議,但卻間接令存貸素質下降。1965年終於危機爆發(明德銀號-倒閉廣東信託銀行-破產恒生銀行遠東銀行永隆銀行、嘉華銀行、道亨銀行、廣安銀行) 受影響!政府隨即停發新銀行牌照。傳統英資大行的主要顧客為英資集團和國際業務,但也扶助其他本地同行(例如1961年廖創興銀行被擠提) ,匯豐並辦演半央行角色,支持被擠提的銀行,甚至收購其過半資本,最大華資的恆生銀行(51%)是最著名例子

3.      國際身份

結果,外資要進入香港市場,只能通過收購本銀行,加上傳統英資利用機擴展,匯豐的半央行角色加強。

停發於1970-80年代開始放寬。歷程:

Interest Rate Agreement 1964

Moratorium on new bank licences 1965

Lobbying for Limits on new bank branches 1966-69

Barclays Bank seeks license 1971-1972

Amendment of Moratorium to exclude banks from countries not yet 1972 represented in Hong Kong

Banks lobby for regulation of DTCs 1973-5

3-tier banking system proposed 1974

Regulation of DTCs introduced 1975

Moratorium on new bank licenses lifted July 1978

Moratorium on new bank licenses re-imposed August 1978

Moratorium on new bank licenses lifted 1981

1982-83年因1981年股災恆隆銀行新鴻基銀行出事。前者被港府緊急接收,再售予道亨銀行(星展銀行) ;後者售予阿拉伯銀行集團,易名港基國際銀行(富邦銀行 (香港))

1985年,海外信託銀行及其子公司香港工商銀行因假帳引起資金不靈面臨倒閉。政府緊急通過條例將其接管。之後分別售予道亨銀行(今星展銀行)大新銀行

1984中英簽署中英聯合聲明後,香港的政治前景轉趨穩定,樓市及股市在19851987年中節節上升。19841200.38點起步,上升至19871013949.73點,不足三年上升2.3倍。

1987年因美國S&L股災 (the failure of about 747 out of the 3,234 savings and loan associations規管更鬆、專注房屋及消費的儲蓄貸款機構 -金融創新).,港股交易所停市四天,備受批評,華資經紀地位再退;(19871016星期五,紐約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突然大幅下跌。亞洲股市在隨後的星期一(1019)出現恐慌性拋售,香港恆生指數在當日下跌超過400點。

在此情況下,當時的香港聯合交易所主席李福兆,在獲得當時財政司同意下,宣佈香港股市停市4天,至1026日重新開市。這是全球主要股票市場中唯一停市。結果1026當日,恆生指數再下跌超過1100點,超過1/34成;而股災亦促成證監會 (SFC) 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之成立。)

香港於1990年代變成國際金融中心,華資色彩進一步淡化

4.      國際加中國身份

200341日,香港金融管理局終於成立(金管局的主要職能由《外匯基金條例》《銀行業條例》規定,並向財政司司長負責。,取代匯豐的半央行角色

踏入21世紀,中國經濟改革擴展至金融領域

2005年,H股大規模上市

中國內地企業 (主板及創業板)

 



 

2012年底

2005年底

H()

176

120 (72)

紅籌股()

108

89 (81)

H股內地民營企業 ()

437

126

市價總值 (佔整體市價總值百份比)

57.4%

39.0%

成交金額 (佔整體股份成交金額百份比)
 
(...) 為2004年底數。

67.8%

45.9%


5.      身份認同與馬克思主義

香港從難民社會,到工廠世代,身份認同以「獅子山下」名曲為代表。

其後金融化,叻仔當道,鑽營、搵快錢成了時尚。

傳統馬克思主義的線性分析,應加進長波理論。此外,金融資本主義因傳訊革命和美國自顧的政策,亦須研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